编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日期:2019-04-04 14:17:11浏览次数:532
清华美院(设计)的画风有没有什么独特的侧重点,听说清美非常喜欢光影,然后取材要贴近生活。(对了,以前的色彩高分卷有着一种神秘的蓝色调是什么鬼),我比较想知道你们心中清美的画风是哪种感觉。
前排说光感光影。若说光影,谁又搞得过印象派?
但就算莫奈来考清华美院的设计色彩,又能怎样?
你也许要问,难道大师的色彩,来考你一个美院还不是绰绰有余吗?
大师自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成就,开创了时代,但是每一种艺术风格自有它在那个时代成功的理由,也因此有局限性。对于印象派来说,那个成功的理由就是——“光”。在印象派以前的时代,一切绘画和艺术创作中的色彩,不过是在描摹物体的“固有色”,在那时的人们眼中,不管是物品还是景色,颜色都像一个定义,是固定不变的。可是印象派却开创了“善变”的色彩,发现了光源色,让人们看到一日之中,每一刻的景色都是不同的。
自从印象派诞生,“光”便有了颜色,有了冷暖,它让温暖更加炽热,也让寒冷更加悲凉。大家在平常的集训过程中,大概也时常听到老师们强调冷暖,强调光源色、环境色,这些其实都是源自印象派的发现。如果你能真正掌握这些,那恭喜你,你可以享受写生现场模特沐浴在“光”中微妙的颜色变化,并且顺利通过大多数校考的色彩写生考试。
但是说到底,“光”被描绘,依然只是为了描绘现实,是为了更好的“写生”,为了更“像”,而“设计”二字,要创造的绝非对已经存在的、现成的东西的模仿,而是要“无中生有”。
那么”无中生有“的设计,又是要依据什么?难道就是一通瞎画吗?离开了研究现实世界的科学,设计色彩是否不那么严谨呢?恰恰相反,设计色彩有非常严谨的理论体系,只不过并非是关于自然世界,而是更多的关于人的本身。
印象派的时代,是一个发现的年代,人们仍然热衷于发现自然的规律,探求世界,而世界也还远远未被科学所了解。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自然的探索野望,逐渐转为对人自身的好奇,尤其是对于人类的知觉和心理。人们更重视自身,更尊重自身,注重通过奋斗改变现实,提高生存的质量,而非一味的崇拜自然。艺术永远是时代精神最好的体现,所以,现、当代那些最受推崇,最为人喜爱的那些色彩领域的探索者和创新者们,无一不是通过对画面颜色关系的主观处理,去创造一个气氛,一个让观者沉浸的与众不同的世界。
莫兰迪在很多人那里也许已经如雷贯耳,但不一定所有人都理解他的创作,那并不是画画室内的瓶瓶罐罐那么简单,静物的轮廓花纹般纯粹,早就被作为一种主观构图去推敲,而颜色也完全脱离客观,是在不同色块的呼应、对比间,小心翼翼的维持微妙的平衡。
纳比派的大师们的色彩画面,更是一种以色彩作为方式的心理学实验,色调的完整和严谨程度,甚至到了改变一笔都会破坏精髓的程度。(学弟学妹们可以多看纳比派的色彩,其中博纳尔的色彩不仅受清美的欢迎,也是央美老师们的最爱哦!)
说回清华美院高考的考试,看看每年的色彩高分卷,可以说都完全符合刚才总结的那些,“新时代大师们”的追求——别管造型准确与否,反正颜色让哪个外行来看都会觉得很“好看”。我们进而仔细看看每一年的色彩高分试卷,其中完全做到室外受光暖、背光冷的能有几张?你会发现很多高分试卷都仿佛没有“色彩规律”,都是一些高明度的色调,或者大面积的和谐颜色配合中等面积的补色再加之小面积的对比色关系,甚至有的高分卷压根就没有考虑“光”的存在,完全就是一些和谐的颜色在一张画面中规律的穿插组合…… 这些作品虽然没有“光”的冷暖对比,但是依然会觉得画面舒适和谐,耐人寻味。
欢迎投稿:
而想要在我们网站推送内容的伙伴请注意:
1.推送内容要提前交给我们审核,要求内容积极向上,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不得涉及一些敏感社会问题或其他有碍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内容。
2.需自行提供图片和文稿,可双方协商排版。
3.投稿推送时间视具体情况双方协商而定。